发布时间:2011-10-18 16:32:46
山西的阎锡山是个大家都熟悉的人,以前在政治反面了解的比较多,联蒋反共,是个反面人物。在教育方面却知之不多。此次到山西太原办展览,有朋友建议去河边村看看阎锡山的故居,看过之后,才发现阎锡山在教育方面、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还真有一套独特的理念和做法。
阎锡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,7岁在本村念私塾,学了8年,之后又断断续续学了几年。阎在他《早年回忆录》中说他自己“四书五经”多能随口道出。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文化启蒙教育,不仅使他深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,而且使他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,以至于他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一招一式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。
儒学的鼻祖孔子非常重视礼制。礼,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。孔子说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孔子要求人们要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,其核心是“贵贱有等,上下有序,各出其位,各称其事”;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[5](P431)。荀子在论述人与万物的区别时也特别强调说,人是因为有了礼义,才成为天下万物中最尊贵者的。因此,儒家认为,需有圣人出来制定礼义以教化人,使人因有礼义而自觉地与禽兽区别开来。在儒家文化中,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,因而也就特别强调伦理观念、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。在基本人格的确立,基本伦理观念、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方面,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社会良好环境的创造,以及师友、父母的言传身教;而在人格的提升、伦理观念的深明和道德规范的自觉、道德境界的向上方面,则着重强调的是个人的学习和修养。
儒家先哲们的礼仪思想对阎锡山产生了深切的影响, 他非常重视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。他说:“这礼,是人一生该守的,因为世界上齐家治国,全凭的一个礼字。为了大加宣传伦理道德,他明文写进“村仁化”中。什么是村仁化呢?阎锡山说:“就是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,为子女的对父母要孝,为兄长的对其弟要爱,为弟的对兄长要敬,为夫的对妻要义,为妻的对夫要贤,以及交友要信,处邻要睦……”。
阎锡山认为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,而且会给人生带来无穷的快乐,“良好的家庭为人生至乐”。为此,他于民国十年(1912年)十二月颁布了《家庭须知》,共28章,其内容涉及家庭道德、家庭礼节、家庭规则等诸多方面。如家庭礼节上规定:“父坐子立,兄先弟后,夫唱妇随,是秩序的礼节。逢祖宗的生日、忌日,及年、节,家中祭祀,是奉祖先的礼节;子弟出必告于父母,回必面见父母,是出入的礼节。父母出外远行,或由外面回家的时候,子女媳妇必要鞠躬接送,是接送的礼节。还有夫妻之间,虽然平等,也要有礼,‘相敬如宾’是夫妇的礼节。把这些礼节合在一块说,就是家庭礼节。”
阎西山非常重视教育,他这么理会教育:“铜器中有声音,就如同人性中有情理;铜器中的声音不敲则不响,人性中的情理不启则不发;教育终归在要启发人的情理。”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是挺先进的。 学校教育是阎锡山推崇的。他对家长说,要想教子弟本领大,为父母的供给上学就是要紧事。设如一般的两个儿子,一个由小学挨次升到大学,一个从国民学校后就务了庄农,一定是在大学的儿子本领大。可见供给儿子上学,一定是父母的义务。
又说,七岁至十四岁,这是上学时代。学习写字、打算盘、做文、手工等事,这是功课。至于精神上,为教习的,为父母的,总要教他晓的人在世上,就活的个本领,方有趣味。本领大的,趣味越大;本领小的,趣味亦小。比如有同年生之两个人,活到六十岁,同年死了,一个是本领大的人,与国家、地方及自己家内,做下若干事;一个是本领小的,只能做下一点事。你看是本领大的有趣味不是呢。
人生事业做成与否,全看中年时代。本领大的固然要多做事;就是本领小的也要积蓄下必不可少的钱。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钱?一是自己供给儿子上学的钱;一是自己老年养老的钱。若莫有这两样的钱,自己儿子就不能自立,自己到老来也就不能自立。凡向人借钱,是最不能自立的毛病;若借钱不还,更是没有人格了。你们有钱的人,最好办些公益事,或办些慈善事。若把钱贷与不能自立的人,就是败坏人之自立性。
除学校教育之外,不可不知还有家庭教育。他说:“立国根本,首重道德,根在培养,端在伦常。学校教育注重伦常道德,始可养成国民和睦之风,而扩张爱群之心。”他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:“幼年六岁以内,这是孩儿时代。为父母的看见孩儿的性情举动如有不合民之四德处,就要随时告说,教他改正。比如白布一块,染他什么颜色,他就成了什么颜色。小孩子未上学以前,或是上学以后,在家的时候,家里大人,应该好好的教小孩子知道做好人好,育的小孩子发了做好人的心芽子,将来就不会做坏人了。”他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孩子伦常道德的关键。
还没见过哪位古人把家训刻在自家的墙上,阎锡山就这么做了。用壮硕的笔法书写的一条条家训镌刻在墙上,那么醒目,那么显著,每一位走进院子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。
比如有这么一条:不顾人的利害只顾自己的利害的行为是不对的,是耻辱的,是必失败的。这和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有些相通的。
据说,在文革初始,当地老百姓用泥巴把这些镌刻都糊上,再在泥巴上写上毛主席语录,整个文革期间,打砸抢的、扫四旧的、红卫兵小将、造反派的就都不方便破坏了,保护至今,这些镌刻还是那么清晰、清新。
1、“管人,须知识能力人格均足以领导人。还能通人情,有方法,善言语,能勤劳,能以指挥人,方能尽人之所长。”
2、“做事是人生的结果。做的事多,就是此生的结果大。做的事少,就是此生的结果小。为做人即应当做事。”
3、“自处要常常站在原谅人的地位。不可求人原谅,求人原谅是低人一头;能原谅人是高人一头。”
“人以生为原则,人生以结果为目的。人生的要素有二:一为物质,一为精神。故人生的结果亦有二:一为物质的结果,继续是也;一为精神的结果,成仁是也。做人须二者兼成。”
4、“计算一年不如计算一月,计算一月不如计算一日,计算一日不如计算一时。盖以一时所损益者,为数虽小,而累以年月则为数 甚大。”
5、“处人不可以太不好的居心。猜人以伤情。人皆有善心,亦何至于太无心肝,然亦不可以太好的存心不妨人以中伤人皆有恶心亦 何至于不能做出恶事。”
同声相应,同性相辅。自己的智不足,应用他人的智来补;自己的仁不足,应用他人的仁来补;自己的勇不足,应用他人的勇 来补;自己的知识不足,应用他人的知识来补。差的多多补,差的少少补。不愁补不足,只怕不求补。
自己占偏宜是使人吃亏,使人吃亏以自处,说是不智;以处人说是不仁。不智不仁其结果必吃大亏,当戒之。
阎锡山共生五子:即长子志恭幼夭,次子志宽,二十岁病死四川,三子志信亦幼夭,时只有四子志敏与五子志惠在阎身边。当时志敏约二十岁,志惠约十八岁。阎锡山认为,人生有五要(见图6):一要有强健的身体,二要有正当的职业,三要有精巧的技能,四要有充分的知识,五要有公道爱人的热心。有此 五者,可谓之完人。
为了使子女成为“完人”,他在公馆里设了书房,分请中文、外文、数学等教师,按教育部印发的课本讲授。阎按年节着侍从长送教育兼课费。当时王葵经、徐崇寿教古文、公民;刘懋功教现代文;田毓中教数学;赵凤鸣、王怀义教外语;梁祥厚教史地。有人曾问过阎:“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入正式学堂读书?”阎说:“孩子入学,有人骂几声军阀,他们就受不了,就会赤化,跟上人走。”阎也想把儿子教育成人,对儿子常讲慈禧的事。说西太后常告皇家子弟,“待人要有礼,善处老百姓”,否则,“小石头也会把你绊倒的。”
家训中有一条就是:为人,不可有伤身体,损人格的嗜好。更不可有犯法律,背人情的行为。吾人当勉之。
他的二儿子志宽在世时常参与赌博之事,阎屡告诫。一九三五年五月十六日的日记记载了此事。原文是:“志宽曰:余知赌博之为害矣,欲戒之。余曰:戒之甚好,不戒,身体、家务、事业均必为其损害,然必须戒之而不再开始,始可戒之。若戒之而又开之,其受赌博之害仍然,反使人加一层无志气之批评,而更致人看不起。”
一九四一年日记载有:“五子呈阅戒酒誓词,嘱曰:能管住自己才是大勇。”家训中也有同样的话: 自处贵笃实,须自责、自勉、自强、自计。非自责无以改过,非自勉无以上进,非善自强无以立身,非自计无以裕财。
志宽少亡于成都。阎对其留下的树楹、树榕两个儿女,极为锺爱,视同掌上明珠,暇时常让孩子依偎其左右。对他俩的作文、描仿,常着人拿进,亲自阅改。
阎锡山在《人民须知》中专门写了一章《 家庭篇》,他概括了家庭的意义:
“人生最大快乐的事,必要有个好家庭。要想家庭好,必是孝顺父母、和睦兄弟、教训子女,一家没有闲人,还须妯娌们一心合意,才能过好日子。古人说九世同堂、张公百忍,固然是件好事,但是如今生计艰难,人民越要讲究个自立。若是一家人口过多,就不免有个此推彼懒,慢慢的看样学样,都不当是自己事情,那就颠倒不好了。甚至于一家的人,全靠家长一人赚钱,大家都养成依赖性,就更不能自立了。你们为父母的,如觉得儿子们成人,应该早点分家,以免家里不和气。弟兄妯娌如分家以后,更要好好敬奉父母,以报养育的恩。”
进而又讲了家庭教育的重要:
“要想有好子弟,一半是上学校,一半就是在家庭教育。当父母兄长的对子弟,应该常常与他说好话,谈好事,教他心中想望的成个好人。见了他做不好的事,要慢慢的与他讲明白,万不可恶打恶骂,弄得小孩儿受了惊恐,反成了痴呆的。
“子弟从上学校时起,每日清早上学校走的时候和从学校回来的时候,必先向父母兄长行一鞠躬礼;若是子弟离家出外,或是父母离家出外,子弟送行必要行三鞠躬礼;子弟出外回家或是父母从外边回家,子弟必先行三鞠躬礼。这礼是人一生该守的。因为世界上齐家治国,全凭的一个礼字。行礼当该从父母身上行起,以外尊敬长者、敬爱朋友。同是见面,必要有礼,如早上问个早上好,晚上问个晚上好。”
对于母亲在家教中的作用,阎锡山也有独特的见解,他说,儿童当幼小的时候,惟他母亲的教训,他最爱听。或是认几个字,或教他算些数目,或是说几句古人的好故事儿,不知不觉,儿童就有了些学问呢。若要儿童受这好教训,非他的母亲有了学问才能办呢。所以,如今设立女学校,就是为此。以后你们各村,也要设立个女学校,教幼年的女子就近入学,将来于家庭中有许多的好处呢!
阎锡山家的后院还拥有着最早的慈善机构子明慈幼院,也就是孤儿院。如今门楼仍在,但院内荒芜了。阎锡山当时在太原还建造了很多的学府,今天太原的国民师范学院,已经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为什么呢?他培养了大批高知识分子的共产党员,最初是农村包围城市,来源都是农村的,相对来讲文化是比较差的,我们师范学院的开立,确实培养了很多知识分子。
离开阎锡山故居几十公里了,我还在想着国父孙中山给阎锡山题写的两个大字“博爱”,这两个字是我进门和离开时都看到的。我猛地醒悟了:教育的平等、公平岂不就是一种最真实的、现实的博爱,让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,无论城市,还是乡村,无论是富人,还是穷人,岂不更是那人世间最博大的爱吗!
王大龙
60华诞于琅琊居